您的位置:首页 > 办公文教 > 办公用纸 > 林生祥+钟永丰“音乐变革社会”交流会

林生祥+钟永丰“音乐变革社会”交流会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9 11:04   浏览 N 次  

客家传统音乐如何现代化?


流传于民间的月琴如何与吉他、贝司和鸣奏出时代的歌谣?
《原乡人》钟理和是怎样透过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在今天继续发声?
那些乡土而深刻的客语诗歌又怎样在延续从《诗经》到山歌的古老传统?
林生祥和钟永丰这对默契的音乐搭档将与朋友们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

嘉宾:
林生祥:台湾著名民谣歌手,四届金曲奖得主。
钟永丰:台湾诗人、词作家,NGO行动者。

主办:大大树音乐图像 学而优书店
鸣谢:知游文化、欢言沙龙
主持人: 宁二:《南方都市报》评论部编辑

时间:2011年4月24日(周日)14:00-16:00


地点:学而优书店(新港店四楼多功能厅) 地铁“中大站”B出口,公车“省荣军医院站”,中山大学西门向西300米) 场地空间有限,请提前联系预约。名额限定60人。
预约方式:
1、发短信“林生祥活动+姓名”至13719471977手机号码预约(多人参加请注明),以收到预约成功短信为准。

嘉宾简介:

林生祥 台湾

1994年,美浓子弟林生祥和他的乐团“观子音乐坑”投入声援家乡反水库运动的行列。1998年,林生祥与美浓爱乡协进会合办《过庄寻聊》、《游荡美丽岛》演唱会后,开始严肃地思考音乐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后决定回乡,这也是他往后音乐生命历程的重要起点。

走过反水库的交工时期,以及与各界乐手合作碰撞的时期,林生祥的创作广度不断跨越,浓度也持续增加。但他的关怀主题却始终围绕着土地与农民──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养分。

2006年创作专辑《种树》描述的是1990年后期出身美浓的农村青年自都市回乡后,寻找出路、连结其他农民,一方面肯认农民对人生价值的质朴态度,一方面重新定位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存在价值,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可能出路。

2009春,与钟永丰、大竹研发表的作品《野生》,试图以新视角提出旧议题──相较于因政策不公与结构失衡而导致的农业问题,《野生》所聚焦的“女性”命运,揭示“重男轻女”之文化现象,更为古老地存在传统农村宗族社会中。自上世纪以来,经受现代化与全球化剧烈冲击,原该一生缚于家务与农事劳动的女性,初次转型扮演“出外人”,在各场域迸发“在家是零星,出外像野生”的生命力。

《野生》之后,生祥继续在“南”的温度与湿度中创作,以钟理和的文学场景为轴,与多位南方诗人展开对话。器乐上,生祥自2005年始,在吉他上探索传统音乐,经历节奏及简单音乐线条的思考与实践后,重新回到传统乐器,以月琴及吉他交替音乐创作的思考。

音乐上,林生祥再次回到以月琴创作的思路;但不同于交工乐队的时代,月琴不再是拼贴的元素。林生祥认真地思考,传统乐器在现代演出场景的应用,从增弦、定弦到调弦,并实验各种音响性的可能。他将过去四年专注在吉他上的节奏排练,移植回月琴演奏上,而曾在吉他上思考的月琴应用,折返至月琴,综合出一种在现代演出条件改变下、仍能不背离传统的音色。这样来回建构的音乐思考之路,使他的音乐更为诚恳厚重。

钟永丰 台湾

诗人、作词人。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将客语、民谣和诗歌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结合。成功的写作不仅突显了客家方言的独特魅力,也激活了汉语方言现代表达的可能性,而其立足于土地与人民命运的立场从未改变。

钟永丰创作了交工乐队和林生祥的五张专辑,《我等就来唱山歌》、《菊花夜行军》、《临暗》、《种树》与《野生》专辑中的绝大多数歌词。其中《临暗》和《种树》,让他两次获得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

钟永丰是烟农子弟,淡江大学土木系毕业,1987年始用客语写诗,1998年在高雄及屏东县进行农民访谈,1992年正式参与反水库运动,1994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其后数年,钟永丰没有停止进行社会调查及社会运动的参与,1997年他被推举为全台社区团体联合会联络人。1999年他以社运分子身分走入政府工作,出任高雄县政机要室秘书。其后续担任高雄县水利局局长,行政院客家事务委员会主任秘书、台南县政府新闻室主任与机要秘书、嘉义县文化局局长。目前是浩然基金会咨询顾问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