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办公文教 > 办公用纸 > 第六期北滘设计沙龙录音稿(一)

第六期北滘设计沙龙录音稿(一)

luyued 发布于 2011-05-06 04:13   浏览 N 次  

主讲嘉宾:孟大强,国际规划大师

主 持 人:李津逵教授

主 题:区域规划与城市尺度

时 间: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上午9:30—11:00

地 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乐路北1号

顺德工业设计园A栋一楼会议室

李津逵: 咱们又坐在一起来享受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精神盛典的机会,我是这次设计师沙龙的李津逵。首先请大家为我们隆重请来的尊贵讲者孟大强先生表示欢迎。我特别提一句,我们能聚在一起是北滘镇徐书记支持的一个结果,因为就是在这个沙龙中间,我们的第一期沙龙是由清华大学的石振宇教授给我们开展的,大家应该还记得,石振宇教授给我们讲的题目是走进设计,其实就是走进生活,就是从生活的需求出发,把设计的规律、设计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让我们至今都非常难忘。很多人都为设计师发明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今天请到了孟大强先生,我不用说他的各种各样的学衔、职衔。在深圳只要知道华侨城,就应该知道孟大强先生;在亚洲只要知道新加坡,就应该知道孟大强先生。孟先生的这两个作品就是用这两个城市和城区告诉我们,他心中的规划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最近这半年来,应北滘镇政府的邀请,孟先生已经和我们北滘镇的土地“谈上恋爱”了。在他的眼中,北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的价值在哪?由北滘他又想到什么?等会他都会跟我们提到。今天的题目叫什么?叫做为什么需要规划?在孟先生讲之前,我跟大家讲个小秘密:五年前,华侨城的董事长马志明先生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马先生说他在华侨城挂牌的半年之内没有动一丘土,所以当时他的各级领导都在问,别人都在红红火火地建开发区、建工业区。你怎么半年之内连一丘土都没挖?华侨城不是长草的!你在等什么?马志明董事长就说:“我在等规划师做规划。”这位规划师就是孟大强先生。他说:“孟先生的规划因山就制,不是脑子一通、一灵。我这里有山有势,所以我这里的路要有弯路,有坡路,充分地尊重我们这里的山地自然。”二十年过去了,华侨城现在成为深圳最漂亮、最富裕的人居住的小区。马志明先生的决心和坚守功不可没,而马先生等待的那位规划师,现在就坐在我们面前。我们来听一听他向我们讲的为什么需要规划?大家掌声欢迎。

(广告片播放)

孟大强:谢谢您(李津逵),太夸奖了。我就不客气了,开始讲一下我想讲的事情。昨天我们在讨论今天需要讲的内容时,我知道你们都是搞设计的,所以我就想找一个题目,是比较适合你们的。所以我就跟李老师说我就把我这三十八年所做的事情中两个比较大的、还在继续的事情说给大家听。因为规划是没法做完的!我就拿这两个项目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是怎么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规划中注意哪些事情。还有现在经过考虑之后,在新加坡或在华侨城我们能得到的是什么?前面几章我要稍微讲一下,因为做规划,这里面就涉及到土地的政策、策划,这个是属于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另外一部分是属于工程技术学的。还会有一些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做规划所包括的一些事情,而最重要的就是未来的变化和未知数,所以我们还应做探讨。那么在技术这个方面的,您看就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整个的道路规划,另外就是它的空间。下面我会把这些科技得方面我们是怎么做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下面几张就是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法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就是这环境的影响。

下面这张就是我个人的公司,我公司1938年创立,我在这公司已经做了四十多年了,我在亚洲也已做了十几年了。这个是欧洲汽车的改变和中国目前汽车的改变对于整个交通上的变化,那么各国在交通上的变化联系国家发展,可以看到人口与地铁的关系,城市的变化。下面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新加坡,另一个是深圳华侨城,目前这两个工程我还在继续参与研究,这也是蛮有意思的。新加坡当时面积只有625平方公里,整个大的概念就是一个圈,一条线,中间一个点。早期大概是六七、六八年,我参与的时候,刚好工作了大概六七年的样子。做这个项目的有一组人,在那段时间,我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的领导人是一个以色列规划师,他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启发。作为一个规划概念,应该是怎样想的?变化,和它以后发展的轨迹,再到最后的规划,这是早期的。直到现在即使已经发展了新的版块,它也会以一个旧的概念继续保持、发展。况且当时就考虑到了地下交通网、地下交通系统,现在的地下交通系统与未来的公路方面的问题。

下面一张,我们来看道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一些问题。怎么样来考虑一个问题?不能等主要问题来了你才去考虑,在没来之前你就应该要及时了解到,在土地使用和交通上,哪些问题可能会发生,需要预测一下。在这个城市的都市理念设计,对于遮盖的地方、沿街还有步行方面、交通等等这些问题,应该都能解决。一个大概的概念,在城市规划里面要考虑的、重要的是什么?它的结果希望是什么?现在随着地铁的建设,以前的有些板块就过时了。现在新加坡的人口是450万人,全年的加上旅游的流动人口,大概是900万人。在这段期间,这个地区里,人口的流动,交通的流量比较大,就要求我们解决怎么在一个低碳的情况下来继续建设这个交通系统。

下面一张,这是绿地连接城市的绿色空间。

下一张,河流水系怎么样利用,把旧的东西保留下来,像新加坡河,怎么样把一个旧的城市改变成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怎么样留,怎么样保存,怎么样让人觉得很舒服。

这个是我带的学生,做规划班的毕业的学生,他们怎么样在学习的时候参与这些事,讨论这些事。

还有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的车子在变小,脚踏车越来越多,可以看到这里是停靠脚踏车的地方。在做当前的规划时,我们怎么保证我们还能有足够的需要的符合的利益。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的法律管理,怎么样能够公平、透明的管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策划方面的问题。

这里我很简单的我用了15分钟,介绍了新加坡。

侨城呢,正确的说是有4.78平方公里,那个是625,这个是4.78,那个开始是1967、68年,这个开始是1984、85年,我们非常荣幸公司在60年代能够得到新加坡的邀请,能够参与创作工作。在侨城,我们也非常荣幸,在85年末,因为83、84年我在厦门工作,后来在厦门我被介绍给了廖先生,这个廖先生再把我介绍给马董事长。然后85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规划这个华侨城。这个图就是华侨城的地理位置。

西北角上,您在看香港的位置,机场和深圳湾,您要了解70年代末,当时深圳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和一个投资的地方,他们当时很有考虑的。在我们做的时候,特别是我,不愿意和他们做的一样,因为我是北京出身的河南人,德国受的教育。好处是50年代,欧洲战后开建,我那时候刚好念完大学,从阿尔及到慕尼黑,参加过很多工作的机会,学到了很多,后来我到荷兰工作,是我想去看一看,这个120公里的见方,我的数字不一定正确,当时画这个图的时候我知道大概是7000万人,这里和荷兰那同样的地方,大概是1400万人,所以我们这里的人口比率是比较高的。

这个是侨城的位置和深圳湾的关系,这里是罗湖、福田、南山,中间是侨城的位置。像新加坡这样的地方,600平方公里,我们对它的地势、地理的运用,还有水的运输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岛国,水一定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保持饮用水,新加坡25%的饮用水都要从外地输入,于是新加坡就自己做,看怎么样由海水变为淡水。这就是说当你没有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去争取,怎么样去节省。那么在侨城,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它那几座山,这几座山当时是没有名字的,有好几个名字是我们乱起的,其中有一个我记得叫月亮山,是我有次开夜车,睡觉的时候都12点了,那月亮在山头上很漂亮,所以我们就起名叫月亮山,那里所有的山是这个4.75平方公里已有的。

下一张,这里四周都是水,榕树,小榕树。我去的时候,当时这个山顶的树都被砍光了,没有什么树木,刚才李老师也说到,为什么侨城那么久都没有动,其实是因为怕挨骂,因为我们做了很多调查,怎样是我们没有的,四周都是水,你不用去看四四周,在这4.75平方公里里,你要看到他的蓄水面积,北边的蓄水面积就有7.5平方公里,所以怎么样把蓄水区留下来,这个本身就有技术的问题,要好好调查,做这个规划不能变成那种大方格的规划设计,这个是值得大家考虑和讨论的。

下一张,当时的这个燕南山,就中间最绿的那个,只剩下一棵树了,当时那土挖的啊!当时马先生,我记得最清楚是,我说:您对我的条件我无所谓,但我有一个条件,他说:你说,你说我马上做到。我说:您做到,我就马上签约。就是所有得挖土机退出,结果第二天早上,所有的挖土机离开。这一点上,我是非常佩服和感谢马先生的。我要跟在座的朋友说一件事,您知道这个观念的改变是最困难的,你已经习惯了一个想法,要从这里面跳出来,100个人里面也只能有一个,但是我们做设计的,要有这种本领。大家思考一下,当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是学校、医院,就没有考虑从事像做规划这条路,当时盖房子没有考虑环境。

下面一张,我们看这小学,菜场,这个也就是现在康佳工厂里面的一个电子厂,那时候是急着赚钱,做的那些设施就希望香港的客户能够礼拜五下午来,礼拜六、礼拜天上午走,可以用两天的时间。这是当时的规划,这些方格。所以地形没有考虑。

什么情况下我们怎么考虑高度?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模型。怎么样去利用?怎么样来保持?怎么样让它有水进来让这个城市维持?现在这个叫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

再一个就是水,我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怎么样把水留下来,这个就是水池的形成。在开始想的时候,我们就考虑海边有海轮,中间山有山轮,后边有一个水池,所以无形中,从前面到后面三个领域,我们就有了三个不同的环境,使得这个地方能有一些它的特色和一些环境的变化。利用它有的东西,怎么样和理论结合?怎么样和英国、美国、新加坡,甚至荷兰的来比较?基本原则怎么样利用、分析?在道路上,不能是弯弯曲曲的,你想有必要吗?你想如果是高速公路的话,一个坡度超过4%太高的话,那么这种小的路段的坡度有8%、10%甚至牵扯到12%,这太陡了,但是这些坡路无形之间又能给你带来一些设计。这和工业时代做的大方格,它所需要的环境不一样,它住的环境也不一样,无形中,肯定有异形。你别把它当坏事,你把它当成好事,无形中你的观念就改变了,你把它当成环境的一部分。

这张图1985年底画的,马上考虑了大众带动消费系统,或者他的内部,你看侨城很快就有了高架、小火车,外面有地铁,其实这些东西早就考虑进去了。这些是侨城东、侨城、世界之窗,这三个都在这。这个就是世界之窗的地铁站,侨城东的地铁站。85年那时候深圳还没有这个,所以这些东西能够考虑进去,能够往远的看,在这一点上,我很羡慕在座的年轻人,我也很希望我能和各位讲话,我在欧洲念书的时候,我所得到的,就是我东跑西跑,能够各个地方去看,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应该要出去,到别的国家去看,不是买东西,而是了解别人的东西,从吃的到玩的、到历史。我们要看书,认识别人的国家,因为世界变小了,我们要从我们本身的角度要跳出来,你知道的越多,你的逻辑性就越大,你就变成专才了,你就很出名了,这是可能的。但是学习是学习不完的,我觉得有学习的机会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个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继续学习,一起学习,不停的学习。

这个,就是侨城的步行系统,这个模型在1985年10月25号之前,就有了一个概念,整个侨城是以步行环境为主,因为侨城只有4.75平方公里,我希望,北滘也变成一个以步行环境为主的城市,变成一个低碳的城市,在长期以后,能像意大利北部那样的,你们可以去看一下。它本身的电车、低碳的大众交通系统跟步行的关系。现在的趋势,车是不断增加的,而我们的趋势就是说合理的减少,不增加城里住宿区的,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学校,小学、中学、医院跟步行的关系及发展的可能性。由南到北,由北向南,互相之间要能够连续发展,这里面的道路关系。下面一张,连接很重要,怎么能和步行环境连接。下面一张,当时的这种情形和现在的情形,你要知道,我们常常是说,别人怎么看,我们就怎么看,但是我们常常忘记我们在外面怎么看。我们不是说只画一个立面,一看就怎么样,你在里面,要看在外面你能看到什么东西?这里里外外的关系怎么样?居住环境怎么样?

下面一张,第一个是整个土地使用草图。因为当时还是以工业为主,有重工业区,西方工业区。现在很多东西都搬走了,搬走后留了很多厂房,这些厂房现在还在使用,也想大家去参观一下。可以用这个旧的厂房做艺术中心,展览中心,。就好像您这里也在做的一样。

下面一张,这个是当时的一些图片、模型。下面一张,这是中心区,步行系统。当时侨城没有停车问题的,也就是八几年代考虑的问题,停车的面积,停车的位置,下面一张,这个是地下停车的可能性。

下面一张,这个是我工作的时候那些年轻人一起的照片,现在很多都成了公司的大老板。

这个是当时的规划。我们当时一起分析的,由南向北,由北向南,怎么样能不要乱,能有发展的可能性。南边是现在的城区,中间是现在杜鹃山,生态广场。

在做完之后,我也希望能和大家讲一下另一件事。你当时的想法,做详规,不容易,因为有很多旧的框框。所以从那个时候,我认识了王福海(当时深圳规划院的院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个人觉得,交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没有一定的对错,就是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我们都说出来,这样对大家的观念都有好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从自己所已经习惯的思维里跳出来。

下面一张,当时试图盖房子,那我们在这个当中怎么样去做,大家对我们要求很多。下面一张,这里我们开始做了。当时我被挨骂就是,都是拐弯!怎么住?等盖好之后,大家觉得都还蛮好,因为地形都用了。下面一张,你看,这不是直是弯的,不大习惯,而且还不是平的。这个是当时他们负责人在家照的照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在这种空间里面,要比平的,直的,排排坐的空间有趣味。开始从小学有些改变,再到中学有些改变。一开头,就是形成了一个典式,怎么样去做,每个平面怎么做,细部怎么做。那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我跟深圳设计院的,一些年轻的,刚毕业没多久的同学们,那是86、87年间。这个,做好之后,都还可以,希望大家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个是当时和现在的一些东西。不太习惯这种变化着的环境。

下一张,这种跟着山走的这种环境,现在大家也比较习惯了,高的,低的互相之间配合的也比较好。还有就是以前有的一些东西,我们怎么来把步行系统的加进去。这个文化中心弄步行系统时,开始还有点害怕。后来就把步行街加进去,变成小附件,于是就发现这个点子挺好的嘛!虽然窄一点,原先规划大家都认为窄的就是不好的,弯曲的就是不好的,这个不一定,就是看你习惯不习惯,所以昨天我们也沿着北滘几条小街到菜市场去看了看,昨天我还特地跟李老师讲,你要是把巴塞罗的菜市场和这里的比,那么这两个是同样的可爱。在菜场上看到北滘人民的生活,和其他地方比较,还是相当富有的。所以我希望你们搞规划的,到一个地方时,可以到菜市场去看看。

下面一个,这是早期的办公楼,这是1986年拍的,当时这个绿地,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把绿地这里挖深,把绿地系统做了出来。

下面一个,以前的已经荒废的东西,我们怎么样把它变成景区,有锦绣中华,有民族村,我们怎么样把景区来做起来。我参加的比较多的是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我没有参与,加上现在的欢乐谷,这些都变成了侨城的一个标志性的地方。这也特别感谢马先生和任先生做的欢乐谷,已经发展到现在到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成都。而现在的问题是要怎么样把这三个园区用步行系统联系起来,怎么样做轻轨。八四、八五年,你都考虑不到这些事,现在想又觉得是应该考虑的,所以有远见是很重要的,这个远见不是天生的,而是你知道的多,看到的多,读到的多,讨论的多,这样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蒙头在房间里搞设计。

看看丹麦在60年代的发展,看看西班牙人在更早期的发展。看看这种西班牙的、南意大利的文化的混合,你会这样想,历史原来还有这样的可能性。当然中国的历史更为丰富,于是无形中给了一些心得、想法、概念、使得我们能够从这个小框框里跳出来。

下一张,怎么样把山城水城做好。这里这个系统很好,它除了把意大利东部的这个系统抄过来外,它的环境还是自己的,所以现在变成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在彩色上,在饮食方面,因为有水有船,加上意大利的一些风情,日本人还特地这来参观过。

那么从1985年到2022年,侨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很简单,山上的树都砍完了,现在树都种起来了。以前所谓工人宿舍,就是大家看到直直排排的,而整个环境现在有了变化。以前的菜场和现在的菜场相比也有变化,菜场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大家不一定在这买个菜就走了。在工厂上也有变化的。未来的发展,我们就要考虑到,整个深圳的发展,深圳东南方这一块的发展。后来我很荣幸能够为深圳整个市的水边,260平方公里的地方,做规划。所以我学到很多东西。

规划,有城市规划,也有企业规划,在这方面,如果能够参与调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你们在设计上也是这样子的。

下面一张,整个区域规划里面,侨东跟外面交通的关系。下面一张,这个道路开始大家不喜欢,后来报纸有文章说为侨城的道路说几句话,说考虑的建一个步行的城市,这个方向还是对的。这个是侨东人自己出的报纸,要使侨东人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感到骄傲,就要保护自己的环境,也要能够为以后发展提供便利。

谢谢大家。

(接二)

广告赞助商